2006/10/24:[作業]試想.親情本質

前幾天,在友人的網誌上看了她試寫的小說。

友人所寫的東西,從高中時就看過幾篇。故事總是塑造出一個獨特的家庭(不管是破碎畸零抑或多代和樂),作為主角性格成長的溫床。而後,故事就圍繞著主角與其親朋,發展成一段段熱血青春劇碼。親情及友情,是她作品中極重要的一環,扣人心弦的重點所在。這就是專屬於她的風格。

久未謀面,螢幕前展讀我所熟悉的,她獨特的文字鋪陳。這篇新作依舊帶有她的正字標記,描述殘破家庭中,三姊弟扶持成長的故事。變調歪曲的親子關係,反襯出手足情絆的可貴及堅強。

於是,在後記的最後一個句號輸入腦中的下一個瞬間,我開始思考,關於親情。

親情,尤其是父母對兒女的提攜憐護,是世界上最難以理性解釋的感情。無私且不求回報,這是世間對舐犢情深一致的讚美詞。也許絕對的無私為子只出現在幾則美麗的故事中;但就大部分家庭而言,雖然那囉囉嗦嗦的爸媽可能因為發現你在晚上十點和一群同學到隔宿舍一條街的店裡吃豆花而罰你禁足,他們總是願意犧牲付出,只要是為了你的生命、你的安全、你的未來。絕大部分的為人父母,都是如此的。其他的手足血親之間,則比較像同儕、像朋友,相似的是,兄弟姐妹間不需豪爽來潤滑,也能自動扣除回報的要求、不計人情次數。在血濃於水的東方社會,尤其明顯。

但那些社會新聞又如何呢?為什麼會有父母忍心對親生兒女揮下鞭笞棍棒?為什麼會有為人子女的只為錢財就忘卻當年提攜褓抱?為什麼兄弟鬩牆、親戚爭產起來,比仇人鬥爭還更明槍暗劍、用罄心機?如果說血濃於水,為何這些慘劇依然隨著「自己生的自己打」這類的台詞上演?如果說血緣並不算什麼,世上多少感人的家庭喜劇,豈不都成了聖者典型、或者傻蛋溫馨劇?

親情到底為何發生?為何破滅?

國中還是小學時讀過的書吧,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裡頭的論調表示,生物的一切外在行為,皆只在使體內那二十三對四十六條染色體上所搭載的基因得以綿延流傳。「肉體」這個機器,只以維護其操縱者「基因」為存在目的。因此所有的生命都以求生本能為基本,成熟期後就自動爭搶配偶、傳宗接代。任何一個個體都是自私的——為了將這份遺傳密碼儘可能流傳下去,不擇手段。而家族成員間的扶持保護等「利他行為」,純粹只是替與自己部份相似的基因組護航。如此而已。簡潔而平面。

第一次讀到這個論點時我感到震驚——直到現在,回想起這個論調時,我依舊相當不解。怎麼能夠將生命的行為動靜,以如此冷淡理性的筆觸刻畫細膩?「生」這幅畫的瑰麗與燦爛之處,突然碎裂分解成向量方程及色碼描述;而又不得不承認,這些灰硬無機的東西,的確組成前一秒面前的生動奧秘。

——不甘心。對我們來說最為珍貴的感情,怎麼可以如此地被解讀?難道我們的精神世界,真的只是為了驅使肉體保全基因而呈現出的幻覺?我如此自語。

唯一的反擊,竟然在讓人灰心的社會新聞裡。如果說利他行為係因保護基因而生,那麼這些無視血緣的同族相殘行為,原因動力又何在?

答案只能是,在加害者的認知裡,被害者並不是「親人」。又或者說,並不具有親人該有的地位。

如此推斷,感性的確無法以理性來完全評斷分析。親情仍是我們歌頌、讚美、崇拜的神秘、聖潔、完滿感情。代表了以血緣為繫的一切美德。而社會新聞呢?他們才是自私的,在以暴力求得滿足的同時,他們丟失了更多更加珍貴的東西。他們一直在拋棄著什麼,可悲的是他們並不知道也不在乎。

而我們,目前正接收到長輩隱蓄親情的我們、日後準備付出親情予新生命的我們,也許看來受了傷、也許看來在傻傻的喜悅中自娛,但我們最清楚不過:這就是至高無上的幸福。

爾後,我們也將像友人筆下的角色一般,與親人互相扶持、互相照護,在這荊棘世界尋得光明吧。
Back to Essay

後記

這篇是國文作業。原本老師出的題目選項裡,可以選擇寫小說,還可以拆成上下兩集,先交上集。無奈當時腦子裡完全沒有故事點子(好像年紀越大越沒創造力,真是糟糕),只好選寫命題作文。還好看了老同學的小說,才有這篇文章的靈感。小班同學,您救了我一命啊XD。

這篇拿的分數還不錯,幫我賺了一本小筆記本。據老師說,助教和她都覺得很新奇,「用科學的角度來看親情」。真是慚愧,這整篇稱得上科學的地方只有引用道金斯先生的書那裡而已,其他都是腦內產物,沒有嚴謹驗證,稱不上科學的啊。

講到自私的基因那本書我就必須說一下,這本書啊,在我讀完的當下差不多是粉碎了我的世界。一切的感情突然都變的冰冷無比,到頭來只有「想要活下去」這件事是真的。到目前為止我的世界觀還是非常不穩。任何事物在我眼裡,一面是暖色調的,充滿不可思議、感動人心的奇蹟;另一面是冷色調的,只有唯物論者的粒子碰撞與「機率導致如此」。老實說,我非常尊敬道金斯先生,可是如果有一天我鬧人格崩潰的話,我也會歸罪到他老人家身上去。

好啦,無名blog上的殘渣收存到此篇結束。blogger的東西,要等到下次更新囉。會是什麼時候呢……恐怕是暑假吧……

2008/02/14 00:15am KtyL.